医学调查显示,我国45岁以上人群中,超六成存在动脉斑块,但其中仅少数需要紧急干预。这一数据背后,藏着哪些被误解的真相?
国内某三甲医院曾对5000例中老年体检者进行追踪,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:50岁人群中约40%存在斑块,70岁时这一比例突破8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超过80%的斑块属于“稳定型”,其表面覆盖着纤维帽,如同血管壁上的“老茧”,短期内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。
动脉斑块的形成本质是血管的“修复反应”。当血压波动或血脂升高时,血管内皮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将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包裹并沉积在血管壁,形成早期脂质条纹。随着时间推移,平滑肌细胞和钙盐逐渐沉积,斑块趋于稳定。这个过程如同水管内壁的水垢沉积,只要不发生破裂或脱落,通常不会立即威胁健康。
临床观察发现,真正需要警惕的是“不稳定斑块”。这类斑块纤维帽较薄,内部脂质核心大,如同薄皮大馅的饺子,在血压骤升或血管痉挛时容易破裂,继而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。但通过定期超声监测斑块回声特性、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(IMT),结合血脂、血糖等指标综合评估,医生能准确判断斑块的风险等级。
对于稳定斑块,干预重点在于“控稳”而非“消除”。控制血压在130/80mmHg以下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.6mmol/L以下(合并糖尿病者需更低)、保持适度有氧运动,这些措施能有效延缓斑块进展。国内多项研究证实,坚持他汀类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,可使斑块体积缩小甚至完全消退。
动脉斑块如同血管的“年龄印记”,它的存在提醒我们:关注健康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行动。通过科学监测、合理用药和健康管理,完全可以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。下次看到体检报告上的“斑块”二字,不必过度紧张——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,而非无法逆转的判决书。
灵菲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优秀-配资网官网最新信息-配资上市公司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